在这一背景下,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特用植物生产学系副教授侯凯积极参与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作为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专家和ISO/TC249/WG1注册专家,侯凯与荷兰莱顿大学王梅博士合作,成功完成了《中医药-川芎》的ISO国际标准。这也是四川省首个中医药类ISO国际标准。本期“健康四川寻新记”,我们将邀请侯凯副教授分享他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故事。
川芎ISO国际标准的诞生:突破三大难题
标准的制定,需要科学数据和实证证据来支持。在川芎ISO制定过程中,侯凯面临了诸多挑战。
“首先是关于川芎的基原问题。”侯凯说,有外国专家提出,按照《中国植物志》,中国川芎是藁本的栽培变种,没有必要为中国川芎单独制定标准。对此,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从植物基原、药理药效、药用成分、分子基因等方面提供科学证据,成功说服外国专家,使得中国川芎ISO国际标准得以顺利立项。
“其次是川芎药材的水分含量问题。”侯凯指出,近年来川芎出口量和交易额下降,这与《欧洲药典》中川芎的水分含量标准有关。团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中国药典》中的水分含量标准更符合产地生产实际,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科学、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标准。
经过国、省两级市场监督及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国际标准团队的努力,2024年1月,欧洲药典将川芎标准中的检测项从干燥失重修改为水分测定,并将控制指标从8%修改为12%。2024年3月,《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最终获得通过。
此外,侯凯和国际标准团队还对川芎进行了分级,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对实现川芎优质优价具有重要意义。
ISO已发布11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标准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也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ISO/TC249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中药材、中成药、针灸针、中医设备(除针灸针外)质量和安全及中医药信息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截至2024年11月,该委员会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113项,包括33种中药材的国际标准,如川芎、姜黄、白芷、黄芩、杜仲、麻黄、茯苓、白术、栀子等,以及人参、五味子、丹参、三七4种药材种子种苗。
探索生态种植新模式,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目前,侯凯的主要工作是推动川芎国际标准更好地实施,并以此为引领,优化升级整个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他通过土壤、良种、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及后端产品的研发,打造从土壤到健康全产业链的高价值川芎产品,为川芎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和标准支持。
此外,侯凯还在探索其他药材的种植模式,制定相应标准,以促进产业升级。他通过中药资源普查与评价,选育中药材新品种,并制定配套的高产栽培管理规程,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健康转化与价值升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