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咪佳 潘骏
在深入探讨第二个问题时,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的米田穰教授突然告知翻译,他有意再次提及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自我介绍时,他遗漏了另一个重要身份。
从2022年起,米田穰教授受邀成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他在浙江的主要工作聚焦于古代陶器与动物骨骼的分析研究。对于他而言,良渚遗址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首个具有“城市”概念的遗址,发掘了大量作为城市的证据,而其背后的建造原因与人口聚集的动力,是他最为着迷的。
“若此次良渚论坛能通过交流带来更多发现与证据,这将对我产生极大的鼓舞。”
米田穰教授多次访问中国,仅在今年,他已四次踏入良渚。就在良渚论坛揭幕前夕,这位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已投入一天的研究工作,对一批出土自良渚遗址墓葬的陶器进行了成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陶器的原料并非全部产自良渚本地,而是来源于较远的地方,这进一步证明了良渚在当时已发展成为一个汇聚多方物资与人群的城市。
交流是双向的,当远方的文明抵达江南,良渚人也早已出发。大约在5000年前,稻米从良渚传至朝鲜半岛;再于约3000年前传播至日本,正值弥生时代。实际上,早于稻米的传播,中国还有大量的其他粮食产物,如五谷杂粮、豆类等,已间接传播至日本。
米田穰教授与浙江省考古所结缘的契机,便是稻谷。一万年前,稻作农业已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兴起,人们开始在水田中种植稻谷。虽然现今水田种稻看似简单,但在古代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水稻种植不仅产量巨大,能满足更多人的生活需求,而且其种植过程需要大量水资源和团队合作,促使人类产生了集体行动力。当稻作传播至其他国家时,同样促进了人们团队协作精神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稻作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催化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