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赵女士在餐厅吃饭后,发现共享移动电源的扣费高达10元,只因一顿饭的工夫。她仔细查阅扣款协议,竟发现其中有“授权某科技公司发出扣款指令”的字样,这让她对共享移动电源的便民性和安全性产生了疑虑。
其实,共享移动电源的涨价并非个案。这一原本为解决现代人手机电量焦虑的“救星”,如今在各大公共场所的租金已攀升至6-8元/小时甚至更高。高额租金不仅刺痛了消费者的神经,更引发了消费者对“价格刺客”的吐槽。
有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404万个,但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规范与秩序似乎渐行渐远。有人戏称,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走上了“黑红”出圈路,不时因价格问题冲上热搜。
消费者崔女士表示,她曾觉得共享移动电源很方便且价格适中,但后来发现不仅价格涨了,有时候连归还的地方都找不到,一旦归还错误还会被扣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共享移动电源的投诉已高达两万多条,主要集中在无法联系客服、恶意扣费、归还后仍在扣费、隐性收费等问题上。
如今,消费者对这一便捷服务的评价逐渐分化。不少消费者对高昂的价格表示不满,直呼“用不起”。除此之外,标价不透明、门店地址信息更新不及时、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担忧。
乱象背后,反映的是行业监管的缺失。随着共享移动电源行业的野蛮生长,企业面临盈利压力和运营成本攀升,为了竞争,部分企业选择提高租金。此外,行业采取的“自主运营+代理运营”双模式管理,导致同一品牌在不同地点、同一地点的不同品牌之间收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这加剧了价格乱象。
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梁伟亮表示,共享移动电源经营者普遍采用场景定价模式,根据城市、区域位置、消费场景等因素进行租赁服务定价,这体现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但资本的逐利和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共同导致了市场价格失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已开始行动,力求让共享移动电源回归本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梁伟亮建议,共享移动电源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明示收费、扣费规则,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计费单位应更加精细,优化电量展示功能,让消费者在租借前能清楚了解充电宝的电量和费用情况。
此外,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提醒广大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前,应仔细阅读相关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留意给出的权限提示,不盲目赋予相关应用过高的权限,增强隐私保护意识。遇到侵权问题,应保留好截图或视频等证据,依法维权。
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共同推动共享移动电源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