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畔,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通往缙云山的深处。车行至一处丁字路口,旅途便需改为步行,沿着山腰小径,我们的目的地是金刚碑温泉老村。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一些单位和人士的避难所,其中也包括缪崇群——一位因肺病早逝的作家。
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一直在追寻缪崇群的墓地,他查阅史料,咨询当地老人,却难觅其踪迹。他感叹,如果早一点有人祭奠,或许缪崇群的墓地会立有标志;如果晚一点,在解放后也会有相关的行动。然而,现实是没有这样的标志,缪崇群的去世和墓地的消失,犹如他生命中一段悲苦历程的缩影。
缪崇群,一位生于1907年,在江苏泰州出生的作家,后举家迁至北京。18岁赴日本留学,因病肄业回国,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他的作品多描述普通人的生活,表现出深深的愁伤和真切的感情。1931年,他结识了巴金,两人一见如故,建立起深厚的友情。1932年,缪崇群回到北京,不久后,他的妻子张祖梅因病去世,他从此孤身一人。抗战期间,他失去了家园,辗转于湖北、广西、云南等地,最终定居重庆。
在巴金的纪念活动中,缪崇群的名字被提及,他是巴金小说《寒夜》主人公汪文宣的原型之一。日本学者坂井洋史也对缪崇群产生了兴趣,并编纂了《缪崇群文存》。但缪崇群在大众视野里却是陌生的,他的名字甚至未被包括在上海巴金故居展览的巴金朋友圈中。
郑劲松决定继续寻找缪崇群的墓地,他相信这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位文学家,也是为了寻找一段历史的痕迹。他推测墓地可能在公路附近的山坡上,但那里的植被茂密,个人搜寻难度极大。他呼吁相关部门支持,利用考古技术来寻找。
与此同时,缪崇群的文学作品开始受到关注。他的散文以平实、哀愁的风格著称,记录了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坂井洋史认为,让缪崇群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文学艺术丰富化的体现。
缪崇群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守岁烛,静静燃烧着自己,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我们,也在寻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对逝去灵魂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