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初,四个著名的案件——"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时常被提及,尤其是当谈及朱元璋时。这四个案件不仅因其伤亡人数众多而闻名,更因为它们揭示了明朝初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决心。然而,在近期热播的《山河月明》中,导演选择了将"胡惟庸案"与"空印案"合并在一起讲述,这不禁令人好奇:为何这两个重大案件会被合并成一个故事?
一:胡惟庸案本就是悬案
在"胡惟庸案"中,关于胡惟庸的死因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驾车飞驰,结果摔死了,胡惟庸一怒之下杀了车夫,这一事件触怒了朱元璋,导致胡惟庸被下令处死。另一种说法是,胡惟庸想谋反,骗朱元璋去他家看水井喷出美酒,但在半路上被内使云奇拦下,后发现胡惟庸家果然埋伏有重兵,因此迅速将胡惟庸及其党羽拿下。这两个版本虽然内容相差甚远,但都指向了胡惟庸要谋反的嫌疑,因此被清除。
从历史上记录的内容来看,胡惟庸谋反的证据并不充分,因此一提到"胡惟庸案",前面往往也会加上"扑朔迷离"四个字。而这一切更像是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一职,用心良苦地找到了胡惟庸这个聪明人来"背锅"的。
胡惟庸在洪武十三年被杀,但"胡惟庸案"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才算真正结束。这期间的十年间,虽然胡惟庸已死,但涉案人员仍在不断增加,案件持续发酵,直到造成了三万余人的伤亡。然而,直到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生,"胡惟庸案"仍没有定论。
胡惟庸是否真的谋反,各项罪名都是在他死后才被加上的。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剧情细节,都表明胡惟庸谋反的可能性极小。要反也是淮西党一起反,胡惟庸个人权大势大,又何必要趟这浑水?但在职权上的滥用和居功自傲,胡惟庸确实存在。
《山河月明》在细节上相当讲究,选材聪明,选择了历史上记载较少的方面来讲述,有种给历史"补锅"的感觉。比如,增加了关于雄英的剧情,以及少年朱棣和12弟之间的羁绊,还有小孩朱允炆对朱棣锦衣卫事件的不爽,种种伏笔导致后期的暴发合理。
二:主角是朱棣
《山河月明》以朱棣为主角,讲述了他从年少起喋血沙场,历经战阵,终于成长并成就一番伟业的故事。当"胡惟庸案"与"空印案"结合在一起后,这样的加工反而让剧情更加紧凑,胡惟庸与淮西帮、朱元璋与朱棣之间的较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空印案",朱棣带着锦衣卫办事,也展现了当时锦衣卫的可怕。但"胡惟庸案"更多的是朱元璋与胡惟庸的较量,并且长达十年之久。如果把"胡惟庸案"单独拿出来讲,朱棣可能会感到被架空,不讲"胡惟庸案"直接跳过去或简单地用台词代替,又显得不合适。
当"胡惟庸案"与"空印案"合并后,剧情更加紧凑,也更有利于展现朱允炆帮对朱棣这个燕王的又恨又怕。大家经常讨论历史中的朱允炆为何削藩削得这么急,看完《山河月明》中的"空印案"就明白了。
三:加强朱元璋为何立朱允炆又不杀朱棣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以狠著称,对功臣的诛杀和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手段令人胆寒。但在《山河月明》中,观众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朱元璋的狠。
在权斗中心理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元璋为了让淮西党上当,直接将朱棣贬为庶民,甚至还将忠心耿耿的铁铉打得皮开肉绽,还打算直接处死铁铉。事实上,如果有必要,铁铉真会被直接处死,但朱元璋的眼神中毫无怜悯,这段剧情让观众对朱元璋的狠有了更深的体会。
刘伯温的死亡也在这部剧中得到了更明确的解释。朱元璋为了除去胡惟庸,利用了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在剧中,刘伯温被召回的路上突然暴毙,而朱元璋得知后暴跳如雷,淮西党则无辜地表示不知情。这背后的真相是,刘伯温的"暴毙"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最后一计,他的死导致了胡惟庸产生了错觉,以为朱元璋拿他没办法。最后,胡惟庸借势"逼宫"朱元璋,让他废锦衣卫,而朱元璋顺势贬朱棣...
朱棣最后为什么会反?在《山河月明》的前八集中,观众看明白了朱棣少年时最亲的几个人:最疼爱他的朱标、性格相投的朱雄英、最合得来的12弟朱柏。只要其中一人没死,朱棣就不会反。而在第九集到十八集中,通过朱棣的成长到"空印案",观众也明白了朱元璋选朱允炆正是需要通过他来恢复大明的元气。不杀朱棣,却是朱元璋留的一个后手。如果朱允炆管不住大臣,朱棣可以替代。这就是朱元璋对朱棣的权衡和考虑,也是《山河月明》对历史的独特解读。
《山河月明》作为一部古装剧,由高希希、赵立军执导,冯绍峰、陈宝国、颖儿、何晟铭、陈月末领衔主演,张丰毅、王姬友情主演,成毅、雨婷儿特别主演。该剧讲述了燕王从年少起喋血沙场,历经战阵,终于成长,并成就一番伟业的故事。而最精彩的部分,正是它更像是一部历史解答剧,前18集中,将胡惟庸、刘伯温、淮西党等人的结局说得更明白也更合理。历史上朱元璋最后非常清楚朱棣的威胁,也曾动过杀机,但最后立位朱允炆后为何还是放了朱棣?看完"空印案"也会有新的见解。